
璀璨世代的珐琅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生活的活化
陈徐奇
摘要:珐琅艺术作为一种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通过对世界珐琅艺术发展的历史及背景,结合我国景泰蓝和海派珐琅艺术的发展进行分析提炼,再对比历史和当代珐琅艺术作品的风格及功能展开思考,对传统非遗珐琅艺术及新工艺新材料如何进行创新研发而努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美好生活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而提供更精美更时尚的珐琅工艺美术产品。
关键词:世界珐琅,景泰蓝,海派珐琅,皇家工艺,新时代创新工艺美术品

图(1)
宫廷花丝珐琅艺术:
花丝珐琅艺术属于一项传统的金属工艺,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它深度的融入到了人民生活及环境中。珐琅工艺历经了中国多个朝代都是以首饰和礼器的形式来呈现,这也是中国传统奢侈品的特色工艺之一。
“珐琅”enamel这个舶来字(词)着实点亮了中国各朝各代的人文生活,提升了人们对贵金属釉质材料艺术工艺品的审美。例如:人们生活中涉及用到的珐琅瓷、珐琅彩画、法蓝瓷器、陶瓷、琉璃、玻璃等釉质材料作品都是不可或缺的艺术装饰品。我也结合多年的珐琅作品设计制作的经验,通过研究和分享来传达海派珐琅金银器非遗技艺的特色。并通过对非遗活化以及珐琅作品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多共情的生活艺术品做一系列发展与研究。
珐琅艺术的由来及其背景:
在贵金属珠宝上烧制彩色的珐琅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到了拜占庭时代,珐琅工艺已经与宝石、黄金等材质结合用于古代权杖、皇冠、宗教福音书封面、舍利函、牌匾和祭坛画的制作。与此同时,中世纪的欧洲皇室贵族也以他们特有的方式用珐琅制作珠宝和器皿摆件。据北京故宫博物馆史料记载:鲜为人知的宫廷艺术《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早在13世纪中期就已从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俗称“大食窑”)。至17世纪初,另一种俗称“洋瓷”的《画珐琅》也从欧洲传入中国,17-19世纪中国的金属艺术和世界交融非常广泛和深入,传统的花丝珐琅艺术在也中国的土地上深耕发芽总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珐琅金银器艺术。图(1)
花丝珐琅艺术作品在中国金属工艺史中的珍贵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价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制作工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上,以及作为皇家御用品的永恒留史的历史文化地位上。。。。
中国古典花丝珐琅工艺发展到中国明清时已经达到过极高的艺术水平。通过图(2)可以看到17-19世纪世界贸易和中国制造相互交融主要途径通过对外制造加工出口等形式,当时许多中国的南方通商口岸的银楼和金铺都会承接许多来自西方设计的不同贵金属艺术的首饰器皿摆件等金银制品,由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花丝珐琅及景泰蓝等手工艺制品和世界接触轨迹,在并传播到全世界来赢得世人的赞誉和喝彩。海派珐琅金银器制作技艺也在这个时期内通过贸易、艺术、技艺与世界的交融在中国国内也开始得到蓬勃发展。图(2)
至此17-19时期的海派珐琅金银器制作技艺发展至今。2019年海派珐琅金银器制作技艺被评选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启了海派珐琅的新篇章….
项目保护单位“上海老凤祥珐琅艺术有限公司”所在区域地处上海市徐汇区。上海是一座独特而卓越的城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来自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广东、福建等省份的移民和来自海外英、美、法、俄等国的移民一起为这座新兴城市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历史如此,当代亦如此。
当代海派“金银胎珐琅器”的制作技艺主要扎根于上海,“铜胎珐琅器”的制作技艺则扎根于北京。
上海主要传承创新设计生产“金银胎珐琅器”和“珐琅镶嵌首饰”;北京主要设计生产传统的“铜胎珐琅器暨景泰兰”。

图(2)
珐琅技艺与成分构成:
珐琅技艺,是指金银细工的重要色彩装饰技艺,同时也是增加一件作品多样性的技艺手法。珐琅广泛运用于金银首饰和摆件,烧结时产生的光泽明亮自然、通透鲜亮。珐琅釉料分为块状、粉末,通过研磨后,均匀填充作品的表面,随后经过高温烧结达到透明或半透明的技法。珐琅的主要成分构成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而成。
在金银细工中的珐琅技艺运用,主要以银胎为主,按其制作方法来区分,分为錾胎珐琅、掐丝珐琅、透明珐琅和画珐琅等。珐琅在填色的过程中有单色施釉料和晕色过渡等。再加上堆丝、垒丝、编丝、搓丝焊接等综合技术的运用,最后这样一件精美的花丝作品便在工艺师手下孕育而生了。
通过贵金属胎体成形结合花丝焊接打造胚胎随后就开始在无尘空间里精细的将釉料调和开启上釉烧釉等珐琅最重要的工艺环节,通过工艺师傅不厌其烦的反复仔细平整地将不同釉料内填镶嵌,混色镶嵌在贵金属胎壁上,再透过显微镜进行珐琅微绘一遍又一遍的运用釉上彩的技艺手法在珐琅胎面上创作绘画。
东方工艺和西方艺术的融合及普及:
金银珐琅器制作艺术的开端是近代上海作为开风气之先的商业大都市,吸引了江浙一带的手工艺人前去创业,上海金银器因此具备了引领远东时尚潮流的风向。民国之后,上海金银首饰追求西洋款式或者中西汇融。一些洋风首饰多为仿意、法的欧式首饰,亦有仿俄罗斯的罗宋式首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曾提起:“上海的金银首饰业以老凤祥企业为龙头,老凤祥的设计和制作保持了海派工艺文化讲究工细、雅致、精巧。作为海派金银器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希望将海派珐琅艺术精耕细作,发扬光大通过非遗活化创新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多的创新共情的佳作和生活情趣。
我有幸曾在俄罗斯莫斯科学习多年,并在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从事金属古董修复工作,回国后师从海派珐琅上海工艺美术大师余士渭先生,对花丝工艺和珐琅工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结合多年的修复经验,以上海非遗项目海派珐琅金银器制作的传承工艺为根本,吸收借鉴了17至19世纪的中国古典花丝珐琅作品,并结合海派文化的融合性,呈现出花丝珐琅工艺和海派珐琅金银器非遗技艺的特色。
使用花丝工艺和珐琅工艺结合的金银器作品,有了对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表达。花丝珐琅艺术曾在中国多个朝代的首饰和礼器中均有呈现,也是中国传统特色工艺的代表。与此现时,珐琅工艺在欧洲一直是作为皇家的御用品来使用和传承,珐琅技艺传入中国,产生了中国古典花丝珐琅工艺,至明清两朝已经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
17至19世纪,世界贸易和中国制造相互交融,主要途径是通过对外制造加工出口等形式,当时许多中国的南方通商口岸的银楼和金铺都会承接许多来自西方设计的不同贵金属艺术的首饰器皿摆件等金银制品,由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花丝珐琅及景泰蓝等手工艺制品和世界接触轨迹,并传播到全世界来赢得世人的赞誉和喝彩。海派珐琅金银器制作技艺也在这个时期内通过贸易、艺术、技艺与世界的交融在中国国内并开始得到蓬勃发展。(图2)
东方花丝珐琅与巴洛克艺术的交融:
花丝珐琅技艺主要是采用“平填”“堆垒”“立体焊制”等造型技术运用。在17至19世纪,这些技法已经显现工艺师高超精湛的技术。工艺师们根据图纸,采用不同规格的丝,先制作出作品的大边框,再用不同的技法对纹样进行编织。这项独特的技艺就和我国的刺绣工艺及其他手工技艺一样,全凭工艺师的感悟和熟练的手上技艺。再加上堆丝、垒丝、编丝、搓丝焊接等综合技术的运用,最后一件精美的花丝作品便在工艺师手下孕育而生了。
东方花丝珐琅艺术的作品就像其他拥有百年技艺的作品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吸取灵感,回望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和故事,设计出华丽而摩登的海派作品。在制作工艺上,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以及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个时代的花丝珐琅艺术品它的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我们可以看到花丝珐琅作品《花丝金银果篮》(图3、4)作品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石榴以及翠鸟蝴蝶等中国元素,表达了制作设计对生活期待、畅想。制作的工艺结合了花丝焊接技艺,珐琅烧蓝,点翠以及花丝镶嵌等技艺都充分融合在作品中。(图3、4)作品运用大面积金银相结合的花丝工艺也是采取了很多综合性的艺术表现手法。

图3 花丝珐琅点翠盆栽摆件

图4 花丝珐琅镜
(图5、6)《花丝金银果篮》的设计运用了东方花丝珐琅艺术,融合洛可可的艺术风格。使得整体作品在造型上具有轻快、华丽、精致、细腻、柔和,追求轻盈纤细的秀雅,纤弱娇媚,纷繁琐细的特点。这件作品从结构和线条上来看,具有自然主义的装饰倾向,以回旋曲折的贝壳形曲线和精细纤巧的雕刻为主,造型常用S形弯角形式。以《花丝金银果篮》为代表的此类作品,是在中国工匠的传统与巧思下,打造的具有巴洛克、洛可可元素的中式摆件,色彩娇艳明快,线脚使用了金色衬托细节美。这些珐琅艺术作品在吸取西方艺术的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技艺手法,展现新中式花丝珐琅金银器的精湛技艺。

图5 花丝珐琅果篮

图6 花丝珐琅果篮局部细节
花丝珐琅技艺的主要是采用“平填”“堆垒”“立体焊制”等造型技术。在17至19世纪,这些技法已经显现工艺师高超精湛的技术。工艺师们根据图纸,采用不同规格的丝,先制作出作品的大边框,再用不同的技法对纹样进行编织。这项独特的技艺就和我国的刺绣工艺及其他手工技艺一样,全凭工艺师的感悟和熟练的手上工技艺,再加上堆丝、垒丝、编丝、搓丝焊接等综合技术的运用,最后这样一件精美的花丝作品便在工艺师手下孕育而生了。
花丝珐琅微绘:
花丝珐琅微绘的技法,则是在器物表面装饰以石英为主要原料,并配合其他颜料烧制而成的工艺。其制作成的器物有胎骨轻薄、釉料细腻、色泽明快、璀璨华丽等诸多特征。花丝珐琅作品是造型立体、复杂精细的艺术品。一般采用复杂的焊接成型法,高温珐琅内填及微绘技艺,体现出了当时花丝珐琅工艺艺术的高水准。这些贵金属奢侈品主要用于皇家的饰物、礼品、器皿等。(图7、图8)

图7 海派珐琅作品《百鸟朝凤大经瓶》 设计:陈徐奇 制作:陈徐奇、施目新、汪微风

图8 海派珐琅作品《百鸟朝凤大经瓶》 局部
海派珐琅作品《春满》、《福气满园》作品主要运用“海派珐琅金银器制作技艺”来制作,采用洛可可艺术风格为基调,结合中国古典纹样图案,运用花丝焊接及珐琅空窗工艺表现香薰碗和果盘的大面积透光珐琅的图案,使得整套海派珐琅金银器作品具有华丽、精致、细腻,并追求轻盈纤细的秀雅美,也给予作品孕育希望的内涵表现。在结构和线条上,具有婉转、柔和、装饰题材的风格,整件作品趋向于表达自然主义风格。
这件精湛的珐琅器作品,瓶身部分所使用的回旋曲折的花丝线条美感和精细纤巧的胎体绘画相得益彰,造型以S形弯角很好地将海派珐琅金银器精美的艺术传承、并结合现代文化的审美和功能所呈现的精美作品。 (图9、10、11)

图9 海派珐琅香薰碗《春满》 设计:陈徐奇 制作:陈徐奇、周晓东、李文君

图10 海派珐琅香薰摆件《福气满园》 设计:陈徐奇 制作:陈徐奇、周晓东、牛花影

图11 海派珐琅香薰摆件《福气满园》 (局部)
《梦蝶海派珐琅宝瓶》设计灵感来源于现代中国式美好生活之游园会、庙会等传统古典特色元素。展示了春季春意盎然的景色在上海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播撒的艺术气息。设计手法以中国古典花卉及洛可可风格呈现,技艺艺术表现手法则是运用花丝技艺凸显华丽美妙的图案,点睛之笔凸显海派珐琅微绘工艺手法,再结合创新设计和功能性相结合,将珐琅胸花首饰镶嵌在大宝瓶上展示栩栩如生的蝶恋花效果,也一定程度衍生表达了大宝瓶结合胸花的实用性。(图12、13)

图12 梦蝶海派珐琅宝瓶 设计:陈徐奇 制作:陈徐奇、谢莹、仝文杰

图13 梦蝶海派珐琅宝瓶(局部)
海派花丝珐琅艺术的多样化:
海派花丝珐琅工艺品主要分实用品和陈列品两大类。例如花丝工艺可以运用于镜子、各类首饰盒及花插、花瓶等等实用品,非常经典典雅且造型各异,也可以制成花卉、鸳鸯、蟹、龙等喜闻乐见的造型,增加生动性和趣味性。然而,有些实用品也会在整体造型上,加以装饰性或适当变形,运用花丝珐琅工艺再融合珠宝镶嵌来诠释一件花丝珐琅器。这样的花丝珐琅艺术品往往富有层次感且有表现性,体现花丝珐琅艺术的多重表达手法。
而今,中国传统的金属花丝珐琅工艺,以其精妙绝伦的技艺和艺术价值赢得世人的赞誉,更赢得世界喝彩。作为“海派珐琅金银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和传播者,在运用好中国传统金银细金和金属工艺的传统古典造型美之下,相信海派珐琅金银器则会传递出海派文化特有的精致与摩登。
最后,我想以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表达我在珐琅艺术创作过程中仍需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去追求理想和坚持信念。
图文引用:“сереъяная филигрань востока” 《эрмитаж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