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钻石在中国珠宝市场的发展:
机遇、挑战与未来展望
包晓莹
一、引言
近年来,培育钻石(实验室合成钻石)凭借其环保属性、价格优势和技术突破,逐渐成为中国珠宝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培育钻石生产国,占据全球45%的产能(2022年数据),更在技术研发、产业链布局和消费市场拓展中展现出独特活力。然而,供需失衡、价格暴跌、消费者认知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行业发展。本文将从发展历程、市场现状、挑战与未来趋势等方面,探讨培育钻石在中国珠宝市场的演进路径。
二、中国培育钻石行业的发展历程
1. 技术突破与产业萌芽(20世纪90年代-2010年)
中国培育钻石产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科研机构和小规模生产企业为主,技术集中于工业级金刚石生产。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培育钻石首次作为礼品进入大众视野,推动行业从工业领域向珠宝消费领域延伸。
2.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2022年)
随着高压高温(HPHT)和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的成熟,中国培育钻石的产量与质量显著提升。河南柘城县成为全球培育钻石生产中心,贡献全国80%的产能,被称为“中国钻石之都”。2022年,中国培育钻石产能达900万克拉,占全球45%。
3. 市场分化与调整期(2023年至今)
2023年后,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暴跌,毛坯价格从2022年的每克拉100美元骤降至2024年的15美元,跌幅达85%。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部分企业退出或收缩业务。
—
三、当前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
1. 供需失衡与价格竞争
供给端:中国培育钻石产能快速扩张,2023年产量达900万克拉,远超全球需求增速。河南部分厂商因价格跌破成本线被迫停产。
需求端:国内消费者认知度不足,2024年培育钻石零售额占比不足10%,远低于美国市场的14%-25%。价格战加剧市场无序竞争,部分品牌(如LUSANT露璨)被迫关闭线下门店,回归电商渠道。
2. 产业链优势与区域集中
中国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以石墨、甲烷等原材料为主;中游依托河南的HPHT技术集群;下游通过电商平台(如天猫、抖音直播间)渗透消费市场。
区域发展不均衡: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接受度较高,内陆市场潜力尚未释放。
3. 品牌化与差异化尝试
新兴品牌如黛诺(DEINO)、小白光(LightMark)通过设计创新和IP联名吸引年轻消费者,但高端市场仍由天然钻石主导。
传统珠宝商(如豫园珠宝、潮宏基)试水培育钻石业务,但因利润压缩和消费低迷暂缓布局。
四、行业面临的挑战
1. 消费者认知与价值定位困境
多数消费者仍将培育钻石视为“廉价替代品”,甚至与莫桑石、锆石混淆,导致其难以建立独立品牌价值。
2. 价格体系崩塌与利润压缩
毛坯价格暴跌导致中下游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零售商库存积压,行业信心受挫。
3.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印度在钻石加工环节占据优势,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更偏好本土品牌,中国培育钻石出口面临增长瓶颈。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1. 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
提升大颗粒彩钻、定制化产品的研发能力,例如力量钻石等企业已实现彩钻量产。
推动CVD技术优化,减少能耗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
2. 市场教育与品牌建设
通过“环保”“可持续”叙事重塑消费者认知,例如强调培育钻石的零采矿属性。
联合时尚、艺术领域跨界合作,提升品牌溢价空间,避免陷入低价竞争。
3. 政策支持与行业规范
建立行业标准,规范生产与鉴定流程,打击低质低价倾销行为。
鼓励企业拓展工业应用(如精密加工、半导体),分散市场风险。
4. 消费场景拓展
利用节日经济(如春节、情人节)强化培育钻石的礼品属性,直播间“1499元一克拉”等营销策略已初见成效。
开发轻奢快时尚珠宝,满足年轻群体高频次、低单价消费需求。
六、结论
中国培育钻石行业正处于从“产能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尽管短期面临价格波动与市场洗牌,但其在技术、产业链和消费潜力上的优势不可忽视。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品牌重塑和行业协同,培育钻石有望在中国珠宝市场中开辟差异化赛道,成为可持续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晓莹
豫园珠宝时尚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平台执行总经理
豫园珠宝合伙人